第3期:湖北交通新闻
中国交通报湖北站:第3期:湖北交通新闻
  • 高 质 量 转 型 高 水 平 服 务

    摘要:高 质 量 转 型 高 水 平 服 务交 通 运 输 服 务 改 革 开 放40周 年 巡 礼   改革开放40年,湖北公路水路运输在客运、货运上不断强化装备发展,优化运力结构,加强行业建设和管理,从而提升运输质量,打造出旅游客运、多式联运等运输发展亮点,并壮大物流电商发展平台,极大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公 路道路运输加速转型发展湖北道路运输始终全面深化运管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打造民生运物、法治运物、数字运物,维修和驾培也向信息化转型,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提供了坚实的道路运输与物流服务保障。  客运方面,首先是运输装备的长足进步。改革初期,湖北全省营运车辆只有1436辆,而发展到2017年,全省拥有营运客车3.9万辆,拥有城市公交车2.19万辆,拥有出租车4.2万辆,多元化的客运方式极大丰富了运能。  其次是道路客运运力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初期,湖北载客汽车只有7032辆,55081座,而到2017年,全省共有营运客车35113辆、810650座,其中高级客车占比超过30%,车辆的数量大幅增加,车型结构和技术状况不断改善,老旧车辆逐渐被淘汰,形成大中小齐全、高中普配套的客运新格局。  再次就是持续深入的行业建设和管理,从改革开放初期屈指可数的监管举措,到如今信息化的4G视频监控平台建立和道路客运联网售票全覆盖,从数量极少的客运线路,到如今班线达到11722条,从道路客运场站基本为零,到目前已建成31个一级客运站和84个二级客运站,湖北客运在运能上做足文章。  此时此刻,湖北道路运输客运量快速增长。从1978年,湖北汽车客运量仅为7429.4万人,汽车旅客周转量为248520 万人公里,到 2017 年底,全省公路运输客运量达86772.19万人,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比为81%,旅客周转量为4822733.83万人公里,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比为30%,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较改革开放初期分别增加了10倍和18倍,客运线路平均日发80501.2班次。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高铁、航空等新型运输方式的出现及私家车的快速发展,长途客运所受冲击加大,全省长途客运效益下滑普遍在30%以上,1000公里以上的客运班线大部分处于停班或退市状态,长途客运进入收缩期,而随着已全面实现“村村通”,湖北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旅游客运逐渐兴起并成为热点,宜昌交旅运输、湖北捷龙旅游运输等转型发展。截至2017年,共有旅游客运企业148户,旅游客车3131辆,客车座位127720位。  在货运方面,运输装备取得长足进步。改革开放初期,湖北仅拥有载货汽车1500辆,1981年,全省营运货车9108辆。到2017年底,全省拥有营运货车35954辆。重型化、专用化货车发展迅速,高效低耗的大吨位货车、专用货车得到较快发展。  其次是行业监管不断增强。加快推进道路货运车辆年检(安全技术检验)和年审(综合性能检测)合并,加大货车通行湖北高速公路通行费优惠力度,开展道路货运价格与成本监测,通过企、线、点多个层次采集货运价格与成本数据,覆盖了全国大部分省会城市。  全省货运运力结构比较合理,货运行业实现物畅其流。改革开放初期,汽车货运量仅有2311.5吨,汽车货运周转量86819吨公里,共计22964.5吨。而到2017年底,载货汽车达343424辆,是1978年的61.4倍;全省完成货运量14.8亿吨、货物周转量2742.2亿吨公里,比1978年分别增长640275.9倍、3158524.2倍,货运企业也达到16134家。物 流电商服务打造便民网络改革开放40年,物流电商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尤其是“十二五”以来,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公路货物运输迎来物流电商转型发展高峰,物流电商势头正劲。  湖北交通全力推进道路货运集约化发展,合理布局物流设施建设,建设以“公路港”模式为主的综合物流园区,推广应用以“多式联运”“甩挂运输”为主的现代运输方式,促进物流设施协调配套运行。  目前,全省完成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0.1亿元,湖北建成货运枢纽(物流园区)设施项目49个,武汉东西湖综合物流园、宜昌三峡物流园、襄阳北物流产业园、襄阳物流信息中心、十堰许家棚物流园等物流项目建成运营,新增年公路货运吞吐能力1.1亿吨,全日运送货物能力达到301.9万吨。  全省建成公路客货运(物流)站场项目18个,组建华中甩挂运输联盟,无车承运人试点工作稳步推进,黄石市着力物流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全年签约项目过百亿元。以汉新欧与江海直达为代表的国际物流作用明显;武汉东西湖、宜昌猇亭等一批物流产业集聚区正在形成;顺丰货运枢纽机场落户湖北鄂州;甩挂运输、零担运输、小件快运等3个物流企业联盟运行正常;3个长途客运接驳运输联盟相继成立,试点线路达45条;武汉快货运与武汉铁路局合作,携手推进公铁联运发展;一批物流平台企业正在湖北省落地生根。  同时,农村物流创新融合发展,全省36个县市完成了县级农村物流融合发展规划编制,32个项目纳入“十三五”全省农村交通物流发展项目库。以交通为主的物流综合协调体制机制在武汉、宜昌、黄石、随州等地取得突破;以物流园区为核心、物流中心为骨干、城市配送中心为基础、农村物流站点为补充的“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循环流通”的农村物流融合发展模式探索取得初步成效。  宜昌培育了秭归“干线运输+农村货运班线+村村通客运班线+物流快递”的干支末运输组织无缝衔接、长阳“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电商+物流快递”的农村物流无车承运人、三峡物流园“市级集并+县级辅助+竞争合作”的共同配送三种农村物流模式。  秭归、宜城、恩施等12个省级农村物流试点示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竹山县客货联盟、交农携手、运邮结合等融合发展模式,实现了农村物流与干线物流网络有效衔接;全省100家农村五级客运站建立农村物流综合服务站,成为具有农产品集散、中转配送和信息化服务等多功能的农村综合服务站。水上运输释放航运潜能一寸水深一寸金。湖北是千湖之省,通航总里程8638公里(含长江)。改革开放40年来,湖北水运一路高歌猛进。  水路客运方面,湖北交通不断强化运输能力建设。改革开放初期,全省从事水路客运的船舶仅有93艘,客位15790,其中钢铁质船16艘,其他主要是小型木船,水路客运服务以普通客运(含乡镇渡运)为主,全年完成客流量仅为1002.1万人。  40年后,伴随着长江—汉江—江汉运河810公里高等级航道圈全面建成,长江干线(三峡库区)水路、丹江口水库、梁子湖、清江、洪湖、东湖等重要湖库区水路完成,全省水路客运也全面发展壮大,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水路客运企业68家,船舶413艘,客位41271个。其中客运企业64家,客船395艘,客位37950个,共有水路客运码头14个,2017年,水路旅客吞吐量达到629.7万人,旅客周转量41107万人公里。  此时,水上客运类型逐渐向旅游客运为主转变,水路客运产品更丰富。线路上,长江干线客运省内从宜昌等市州始发、中转以及终到,上下游辐射至重庆等地,并大力实施渡改桥工程,推进平安渡口创建。类型上,从普通客运,到特定线路“一日游”、老年休闲游、涉外高端旅游包船服务等,能满足不同类型客户需求。水路客运市场竞争有序,企业数量大增,正朝集约化、多样化、大型化方向发展,船舶不断向大型化、专业化、豪华方向发展。  货运方面,首先是水路运输装备大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全省统计机动船舶仅有1573艘,其中钢铁质船241艘,水泥质船65艘,小型机动木船697艘。改革开放40年,全省运输船舶逐步实现全部钢质化走向全面升级,迅速向船舶多样化、大型化、标准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湖北内河集装箱船开始出现,江海直达运输迅速崛起,既有普通干散货船,又有化学品船、油船、汽车滚装船、集装箱船等,截止2017年底,湖北共有营运船舶4744艘、716.9万载重吨,千吨级以上船舶1693艘、572万载重吨,占总运力75%。  现在,全省集装箱船、汽车滚装船、液货危险品船、大吨位干散货船,比重达到总运力70%以上。  其次是创新管理模式,全面开放货运市场。湖北水运打破封闭的管理方式,鼓励多家经营,提倡和保护合理竞争,航区限制和地区分割被打破,发展江海直达、干支直达和跨省市客货运输,形成以国有水运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的多形式、多层次、多成分、各种运输工具一起上的运输新格局。  至此,改革开放40年,水路货运量大幅提高。80年代以前,湖北地方水路货运航线基本上限于省内,只有长江干线和支流运量比重增减的变化。1978年水路货运量2452.8万吨,货物周转量26.033亿吨公里,港口吞吐量仅3848.9万吨。2017年,全省完成港口吞吐量3.69亿吨、水路货运量3.61亿吨、周转量2788亿吨公里,相比1978年,分别增长858.7%、1371.7%、10609.4%,并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67万标箱。  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水运企业444家,其中普通货物运输企业354家,危货运输企业21 家,水路客运企业 71 家,滚装运输企业 10家。兼营普货和危货企业6家,兼营普货和水路客运企业6家。全省万吨以上船舶运力规模企业143家、10万吨以上船舶运力规模企业10家。全省共有水路运输辅助业62家,船舶运力迅猛增长。水 路综 合多式联运昂首阔步前行武汉,九州通衢,1200公里半径圈覆盖了中国80%以上的经济发达城市。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决定了武汉可以成为沟通中国中西部地区与广袤国际市场的最佳中转点或分拨点:对于进口而言,外国货物通过空运、铁路或水运,先运抵武汉,再向中西部各地分拨;对于出口而言,中西部货物先聚集到武汉,再统一发往国外。  这种“聚集+分拨”的运输模式一旦形成,将大大降低货物运输成本,形成价格洼地,武汉将成为中西部地区最佳“出海口”。问题也随之而来:尽管武汉外部交通优势明显,但在城市内部各种运输方式接驳上却存在“碎片化”软肋。机场在黄陂、水港在新洲、高铁在青山、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又在东西湖,各种运输节点之间并无高效的转运方式,只能靠公路货运转驳,运输成本被瞬间抬高。  有时候,远隔重洋、千辛万苦运回来的货物,只节省了几十美元的运输成本,结果却被市内几十或上百公里的公路货运,消耗殆尽。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近几年,湖北水运在铁水、公水、江海直达等多式联运方面先行先试,助推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重塑了“货到汉口活”的百年传奇。  10家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港航联盟成员单位共同签署了“保护长江生态 发展绿色航运”行动宣言,催生长江绿色发展新动能。在全省,围绕构建高效物流体系的多式联运项目正在加速推进。在宜昌,连通云池港与周边主要工业园区的紫云铁路已经建成;在鄂州,三江港铁路物流基地一期工程已经开工。以长江三峡滚装运输为核心,长江沿线主要城市滚装码头为物流节点,在长江沿线城市形成了服务汽车整车和零部件汽车滚装运输多式联运线路。  泸汉台快班、东盟四国航线、日韩快班等品牌航线影响力日益提升,“沪汉蓉”“沪汉陕”班列、武汉至上海集装箱航线、黄石至韩国直通航线等新开通航线发展迅速,汉江首开史上第一条干支相连的沙洋港——武汉港集装箱定班航线。  尤其是近5年来,水运建设“阔步向前”,创造了一系列“第一”。非法码头治理经验获得全国推广,810公里高等级航道圈加速形成,武汉港首次跻身长江内河亿吨大港行列,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南京以上内河第一位,并成功跻身世界内河港口第一方阵;阳逻港第一个铁水联运集装箱班列从港口始发启运;仙桃至武汉第一条集装箱航线开通;第一个扫码岸电系统在宜昌三峡游客中心启用……到2020年底前,湖北将打造出至我国中西部、欧洲、东盟等地6条以上多式联运线路,建成武汉阳逻港、黄石新港、白洋港等8个以上国家多式联运枢纽,全省铁水联运货运量将比“十二五”期末增长1.5倍。